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

急診部住院醫師OSCE回饋

前陣子利用從一談就贏電影二班上課的想法,設計了一個OSCE案例,讓住院醫師練習。

這個OSCE案例簡單來說,是一個輕症病人來急診希望住院,這在急診每天都發生,平常我們習慣把病人的要求擋回去,設計這個案例,是希望該住院醫師思考,除了對立的方式以外,還有沒有別的應對方式。

以下是我對住院醫師的建議:


釐清目標

病人的目標:病人需要什麼?病人想要什麼?病人真正想要什麼?這三者一樣嗎?如果不一樣會怎麼樣?
  1. 病人真正需要的是治療疾病
  2. 病人說他想要住院,但他內心真正想要的其實也是治療疾病,及安心。
  3. 病人以為(1) = (2)所以一直要求1
醫師的目標:醫師的目標是不讓病人住院嗎?如果改成處理病人問題會不會好一點?
    1. 如果醫師的目標設定為不讓病人住院,那只會讓自己和病人處在對立面,會把時間都耗在爭執要不要住院上面
    2. 如果醫師的目標是解決病人問題,就可以跳脫這個對立的場面。若能先把立場放一邊,先處理其他問題,自然會有別的出路

同理對方

    雙方各有道理
      • 病人依以往經驗認為,吃藥不會好,要住院治療才會好。
      • 醫師認為,病人就是輕症,不需要住院。
      • 當雙方在各自立場,各自有道理的時候,如果雙方堅持自己立場,就只能期待看誰先讓步,如果互不讓步就成了僵局。醫師面對這種病人的時候,只打算用講道理的方式,讓對方接受是很困難的。病人會認為,我也有道理啊,為什麼要聽你的。
    改變做法
      • 醫師面對這種病人的時候,若能發揮同理心,多關心病人的需求,有助於化解僵局。
      • 建議做法:多發問、保持傾聽,瞭解病人真正需求。

    重新框架

      框架理論
        • 框架是人們解釋外在真實世界的心理基模,用來做為瞭解、指認、以及界定行事經驗的基礎。(From wiki
        • 案例中,病人的框架是住院才會好,醫師如果能設法改變病人框架,讓病人先接受,症狀的改善是因為治療而不是因為住院。同時,醫師在急診現場就能提供治療,改善病人症狀,那就不一定要住院了。

      非語言溝通

        55-38-7 法則
        • 所謂55-38-7法則,指的是「我們的溝通,有55%是來自於身體語言(body language),有38%來自於語調(tone of voice),只有7%來自於說話的內容(actual word spoken)」(From PanSci 泛科學
        • 55-38-7法則並非用在任何的溝通情境,而僅僅適用於「當一個人說話時的語調、手勢面部表情這一些非語言訊息,和說出來的內容這一些語言訊息不一致時」(From PanSci 泛科學
        • 雖然這個理論後來被證實有瑕疵,但仍然能提醒我們,當我們說話的時候,除了說話內容以外,說話語調、肢體動作等,可能會帶給對方更大的影響。
        • 全部住院醫師當中,有幾位考得不錯,可以讓模擬病人接受先抽血檢查,再來討論是否住院。但另外幾位,到了最後,還是在和病人互相跳針在能不能住院上面,更不用說有人到最後吵起來,直接叫病人去別間看。考得好的那幾位,真的有說出什麼了不起的話嗎?並沒有,其實就是誠懇的態度、關懷的語氣,讓模擬病人感受到同理心,而說出真正所在意的事情而已。

        專業性

        還是要回到專業
          • 病人的狀況要不要住院或許還有主觀判斷空間,但疾病的病程、治療方式及預後,這就是醫師專業所在。
          • 醫師本於自身專業,應該要針對病人狀況,提供專業建議。醫師表達出其專業性,且自信的態度,也有利於換取病人的信任。

        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