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

Regional anaesthesia 不知不覺已經做了好幾年,多得前陣子學長的統計,才發現已經累積了不少個案數。
跟大家分享一下,敝科部常用的 regimen,這兩張表格是小弟去年整理的,目前用了快一年的時間,希望各位先進能不吝指教,給予珍貴意見。



PS: 並沒有每一種都做過,有的是先整理以作準備。
PS: 這張表格我們有列印在診間,刷 QR code 可以連到網路上的教學(大部分來自NYSORA)
Ultrasound‐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已經被證明,可以有效的減少Opoid類藥物使用,同時也是個有效的止痛手段,那為什麼不被普遍使用呢?
這篇文章1給了兩個理由:1. 主治醫師的相關知識不足,目前的大部分主治醫師,在訓練過程是沒有接觸過這個技術的;2. 和其他科別的合作不足。

扣除剛開始記錄不清楚的那些,敝單位在近三年來,大概做了300個案例,剛好也可以來回顧一下。

在一開始的引進這個技術的時候,大家的對自己的知識和技術都沒有信心,但隨著陸續的進修和經驗累積,不管是量和操作的難度都不斷提高,就如這篇文章的其中一個標題:"If You Build It, They Will Come”。不只是主治醫師,住院醫師也會跟著一起進步。最近帶著第二年住院醫師操作ESP block,原本還擔心技術不熟悉,後來才發現是我過慮了,整個過程和結果都很完美。

不得不提唐宗詠醫師,很感謝他讓我們的住院醫師去學習,也到敝單位來分享經驗,讓我們能更勇敢的踏出去,嘗試不同的領域。

操作了幾年的UGRA,自己的needing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,畢竟小小的神經都能準確的把藥物打在旁邊,而不打到神經,其他的CVC或各種aspiration又算什麼呢?接下來等到PCPS和 REBOA到位,相信技術上應該能無縫接軌。

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

最近的某個討論串,讓我想到一個故事,就趁這個機會來整理一下。

之前在台北坐捷運,快到站的時候,就在車廂內先看好,等一下下車要往右走上扶手電梯。
於是我就在先守在門旁,站在靠右側,預備一開門就可以往前走。
沒想到門一打開,就看到有一個媽媽推著嬰兒車,剛好就擋在我前面。

互不退讓的對峙時間才幾秒鐘,已足以讓跑馬燈跑好幾圈。幸好抱怨的話只留在心中,讓我保持最後的風度,退後一步把路讓出來。

下車了,原本打算跟同行友人抱怨這件事,沒想到轉頭一看,原來門外的地板長這樣。






我原本以為,一般的捷運禮儀是先下後上,心中抱怨對方沒禮貌卡在門前。
但在對方的眼中,我才是奇怪的一方,明明乖乖的排隊,卻被一個奇怪男子擋著不給進。

同樣一件事情,身在不同的角度,看法就會不一樣。
這樣的話大家都會講,可是在立場對立,且情緒在頭上的時候,要做得到可不容易啊。

不只是日常生活,臨床也很會遇到類似的狀況。

某次接班,接手了一個頭暈的病人。
住院醫師去看過後,回來跟我抱怨說,就是慢性老問題,但又不願意回去,來鬧的。
我默默點病歷來看,的確是來看過好幾次,但要說是急診常客,恐怕還差得遠。
去看過病人後,多了一些新資訊。回來再問一下住院醫師:「如果說這個病人的另一半,中風臥床,現在靠外勞照顧。病人原本在賣餅,因為要照顧另一半,也沒賣了,目前的經濟來源就只能靠當警衛的兒子。這次來急診,來回總共一千多的車錢,照顧另一半的外勞也被帶來了。聽完這些,你還覺得病人是來鬧的嗎?」

我能理解住院醫師的想法,手上的病人,能少一個是一個,當然希望能讓病人快點出院。
在不能如願的狀況下,情緒蒙蔽了雙眼,沒辦法從病人的角度看事情。
那要怎麼辦呢?

以下分享我的經驗:

平常多練習:


新聞上看到些社會事件,反正這是別人的事件,不如就試著從雙方的角度,想想為什麼當事人要做這件事,而對方後續又會有什麼反應。如果事件有後續,正好可以來檢驗自己的猜測。

避免先入為主:


真的遇到事件的時候,就算是立場對立,還是先不要先入為主,認為對方一定就是心懷叵測。可以藉由平常的練習,試著以第三者的角度重看一次,想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。

不要陷入對錯之爭:


正如上面的捷運事件,同一件事件,站在不同的角度,對錯就會有不同判斷。「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」,如果一直爭持對錯之爭,很可能會偏離原本的主題,反而達不到原本的目的。

面對自己情緒:


人當然會有情緒,如果強迫從自己的負面情緒,直接回到正常,那實在太難了。有一種情緒管理的技巧,叫情緒電梯,先認清自己當下的負情緒,憤怒、指責或不耐煩,再藉由情緒電梯的技巧,回到上一階來處理。不必要強求馬上回到正常,只需要比上一秒好,這樣就夠了。

話雖然這樣說,但真的遇到事情,有時候還是會暴衝,還需要更多修錬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其他的經驗,可以來分享一下呢?
如果有的話,歡迎留言讓我也參考一下,謝謝。

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

沒時間溝通,那你有時間上法院嗎? 「四賤客抵嘉,溝通變大咖心得」


根據研究顯示,80%的醫療糾紛起因於溝通不良。花點時間來溝通,可以省下以後的麻煩,而運用適當技巧的話,也不用太多時間。

【溝通是為了更好的關係】


課程一開始,蔡贀龍醫師就開宗明義的說,現今的醫療溝通必須擺脫原本的道德束縛,尋求更好的關係管理。

觀察最近某粉絲專頁的小孩打點滴事件,完全可以解釋這點。看完家屬整篇抱怨文,就算以家屬的片面說法來看,急診護理師的處理其實沒什麼問題,也符合醫療常規,結果還要花時間來應付家屬的申訴,這樣值得嗎?

事前的溝通,是為了減少以後的麻煩。急重症病人是急診日常,奧客也是(搞不好更多),學習處理奧客的技巧,快速處理掉,省下的時間就可以拿來處理其他的急重症病人。

【溝通不是爭對錯】


「為什麼不能住院?」、「為什麼還不能上病房?」、「檢查還要等多久?」,這些急診常見的爭執,都不是急診科醫護能夠決定的。常常聽到的回應是:「這是規定,我也沒辦法。」這話好像也沒錯,但實在很難讓人接受。正如上述的案例,爭執發生後,對錯已經不重要了。

陳浩業醫師分享了一個換美鈔的案例,因為手續費問題和行員起了些爭執,行員的回應類似:「這是規定,我也沒辦法,不然不要換。」後來接手主管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:「雖然有規定,我來想辦法,這樣好不好?」換了一個身份,我們更能體會這種感覺。行員的回應,就算最後不收手續費,我們離開還是會很不爽,搞不好還會去投訴。而對於主管的話,無論後續結果怎麼樣,心情上還是會比較好。

回到開頭,沒有醫師收住院是我的錯嗎?病房說還不能交班是我的錯嗎?檢查還沒輪到是我的錯嗎?很顯然都不是,但如果因此和病人或家屬吵起來,就變成是我的麻煩了。為什麼不好好應對,讓家屬比較能接受。像我們學弟雅欽就做得很好,遇到類似狀況,馬上在家屬面前拿起電話幫忙詢問,這樣一來的話,家屬的氣至少消一半。

那如果遇到無法溝通的呢?就微笑加沉默吧,試過就知道這多好用。

【做什麼比說什麼重要】


當你想和朋友出去,問另一半的意見,另一半斜眼看著你,用平淡的語氣說:「你去啊」。你真的敢去嗎?

「7:38:55法則」很多人都聽過,當言行不一的時候,對方更著重於非語言訊息所帶來的感受。醫師是少數能合法肢體接觸的職業,一定要好好把握這一點,理學檢查除了能鑑別診斷,也能拉近關係,例如聽診器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。蔡賢龍醫師在課堂上分享的案例也非常精采,沒有對病人說話,連動作都不向病人做的,就這樣讓一件衝突避免發生,這裡就不破梗了,有興趣的請把握下次開課機會。

【醫師也是可以生氣的】


課堂中,有一個有趣的活動:「一句話激怒你」。在現場最多人選的第一名是:「資料都在這裡,看電腦就知道。」(嚴格來說這是兩句話)

生氣不是問題,但不能壓抑在心裡面。劉劭穎醫師帶領著大家,思考為什麼對這些話而生氣,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情緒,找出生氣的背後原因,這才有機會化解情緒。

現場還有其他的句子,但有趣的是,雖然現場學員以急診科醫師為主,同質性相當高,但大家對同一句話的感受度異差很大。連同質性這麼高的一群人,也有這麼大的差異,更不用說病人或家屬了,他們的話不一定有針對性,大部分也不是要故意激怒醫師,從這個角度去想的話,好像也沒什麼好生氣的。

【不求戰但不畏戰】


溝通是為了減少麻煩,但不代表要任人宰割。

楊坤仁醫師介紹了好幾個實際過的案例,深入淺出的介紹臨床上該注意的重點。針對目前醫療糾紛最流行的爭議「告知說明」,臨床醫師要怎麼應對,到底要怎麼說,又要怎麼證明,提供了簡明的要點提示。又以親身經歷鼓勵大家,告醫療暴力一點都不困難,一定要爭取自己的權益。

楊醫師平常也發表很多文章,都收在這裡:http://doctor119.tw
很值得一看

【感謝】


看每年年會的聽課人數就知道,相對於醫學知識或技能的hard skill課程,溝通這類soft skil課程,在醫學課程中,是相對不熱門的。
還好這次由嘉義長庚蕭政廷主任主辦,邀請四位講師到嘉義來演講。當初一知道報名訊息,就立馬來搶名額,還好有報名成功。
再次感謝蔡贀龍醫師、陳浩業醫師、劉劭穎醫師和楊坤仁醫師醫師所帶來的精采課程。

#四賤客抵嘉
#溝通變大咖

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

急診醫護該學防身術嗎?


最近發生件不幸的新聞,和學弟在討論的時候才發現,我上次分享防身概念已經是4年前的事了,再次整理一下來和大家分享。

醫院本來是救人的場所,但依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,光是急診,每年就發生超過兩百件暴力事件1。聽過有些醫護人員擔心生命安全,跑去上坊間的防身術課程,有些醫院也開辦了防身術課程。


先說結論,我認為不要去上這些防身術課程


請看這個影片



這才是真實被短刀攻擊的狀況,防身術我自己也表演過,一般都是在設計好的情境底下,套好招來表演的。一般防身術大都以擒拿術或關節技為主,技術複雜且不易熟悉,一般人遇到緊急狀況能用出來嗎?我很懷疑。若遇到的並不是防身術預設的場景,又要怎麼處理?這些都不是一般短時間的防身術課程能夠學會的。

或許某些厲害的高手,能在不套招下防禦甚至反擊。但一般人只上幾小時的課程,平常也缺乏練習機會的狀況下,遇到緊急狀況能出招嗎?至少我是不行啦。

另外,還有著名的21呎法則,請大家先看一下影片:
看完後,再來看一下這篇文章,這是我看過把這個法則解釋得最清楚的網路文章。



我的建議是,在急診遇到暴力事件只有兩種選擇:
1. 想辦法逃跑 
2. 沒辦法逃跑,攻擊要害後逃跑
    就算遇到精神病發作的病人,真的要壓制病人,還是要先逃跑,再以人力優勢來壓制。

    醫療暴力這個議題,在最近這幾年討論得很熱烈,醫院也會和鄰近警政單位合作,定期進行模擬演練。這些模擬演練可以讓各單位熟悉處理流程,在事件發生時,能迅速提供協助。急診工作人員,除了要熟悉這些行政流程之外,也要改變自己心態。


    1. 提高警覺心:
    遇到酒醉的人或精神病患、對方的聲調/音量提高、肢體動作變大等狀況時,就要提高警覺心,隨時準備反應,絕對不要背向對方。
    2. 找機會請別人報警:
    不要自己報警的原因是,對方的注意力已經在你身上了,動作太大會激怒對方。*如果有遙控的警報系統就更好了*
    3. 隨時注意逃跑路線:
    千萬別把自己困在無法逃跑的位置,要熟記急診空間,知道可以往那裡跑。如果有帶學生,也要注意不要被學生擋到逃跑路線。
    4. 謹記攝影機位置:
    如果行有餘力,往攝影機拍得到的位置逃跑,萬一被打了才有畫面。

      當然,以上建議僅限於和我一樣的平凡人仕,如果武藝高強者,不在此限。

      在醫法雙方努力之下,其實急診暴力事件已經沒那麼常見了,但偶然還是會遇到。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生命安全,才有機會照顧下一個病人。

      PS: 不要以為在病房比較安全,根據「臺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」的統計資料顯示,2017年度有54.8%的治安事件、66.9%的傷害事件發生在病房。2
      PS: 我還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就看到這個新聞3,門診其實也很危險
      PS: 如果真的被打了,後續要怎麼追究,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寫吧


      Reference:

      1. 衛福部新聞稿
      2. 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2017年度統計資料
      3. 不滿觸診下體 泌尿科醫生診間慘遭患者持球棒攻擊


     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

      急診 Regional anesthesia 常用 regimen

      最近把大林慈濟急診部常用的 regional anesthesia regimen整理成表格,也附上相關教學文章。
      特別提醒兩點:
      1. 如果是nerve block,只要把藥物注射在目標神經周圍即可,不一定要打到表格內劑量。但如果是plane block,劑量一定要足夠效果才會好。
      2. 表格只提到比較特別的併發症,也要注意其他併發症(ex: nerve injuries, LAST)。



      也附上本院常用藥物比較表(其實就只有Lidocaine 和 Bupivacaine)

      Drug本院劑型Onset (minute)Duration of analgesia (hours)Dose (mg/kg)換算容積(50kg/70kg)Maximum Dose
      Lidocaine2%(20mg/ml)10 to 203 to 8410ml/14ml15ml
      Bupivacaine(Marcaine)0.5%(5mg/ml)15 to 306 to 30220ml/28ml35ml

      Reference:
      1. NYSORA
      2. Girón-Arango L, Peng PWH, Chin KJ, Brull R, Perlas A. 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(PENG) Block for Hip Fracture. Reg Anesth Pain Med. 2018 Nov;43(8):859-863.
      3. USRA
      4. WFSAHQ
      5. ASR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