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

Regional anaesthesia 不知不覺已經做了好幾年,多得前陣子學長的統計,才發現已經累積了不少個案數。
跟大家分享一下,敝科部常用的 regimen,這兩張表格是小弟去年整理的,目前用了快一年的時間,希望各位先進能不吝指教,給予珍貴意見。



PS: 並沒有每一種都做過,有的是先整理以作準備。
PS: 這張表格我們有列印在診間,刷 QR code 可以連到網路上的教學(大部分來自NYSORA)
Ultrasound‐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已經被證明,可以有效的減少Opoid類藥物使用,同時也是個有效的止痛手段,那為什麼不被普遍使用呢?
這篇文章1給了兩個理由:1. 主治醫師的相關知識不足,目前的大部分主治醫師,在訓練過程是沒有接觸過這個技術的;2. 和其他科別的合作不足。

扣除剛開始記錄不清楚的那些,敝單位在近三年來,大概做了300個案例,剛好也可以來回顧一下。

在一開始的引進這個技術的時候,大家的對自己的知識和技術都沒有信心,但隨著陸續的進修和經驗累積,不管是量和操作的難度都不斷提高,就如這篇文章的其中一個標題:"If You Build It, They Will Come”。不只是主治醫師,住院醫師也會跟著一起進步。最近帶著第二年住院醫師操作ESP block,原本還擔心技術不熟悉,後來才發現是我過慮了,整個過程和結果都很完美。

不得不提唐宗詠醫師,很感謝他讓我們的住院醫師去學習,也到敝單位來分享經驗,讓我們能更勇敢的踏出去,嘗試不同的領域。

操作了幾年的UGRA,自己的needing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,畢竟小小的神經都能準確的把藥物打在旁邊,而不打到神經,其他的CVC或各種aspiration又算什麼呢?接下來等到PCPS和 REBOA到位,相信技術上應該能無縫接軌。

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

最近的某個討論串,讓我想到一個故事,就趁這個機會來整理一下。

之前在台北坐捷運,快到站的時候,就在車廂內先看好,等一下下車要往右走上扶手電梯。
於是我就在先守在門旁,站在靠右側,預備一開門就可以往前走。
沒想到門一打開,就看到有一個媽媽推著嬰兒車,剛好就擋在我前面。

互不退讓的對峙時間才幾秒鐘,已足以讓跑馬燈跑好幾圈。幸好抱怨的話只留在心中,讓我保持最後的風度,退後一步把路讓出來。

下車了,原本打算跟同行友人抱怨這件事,沒想到轉頭一看,原來門外的地板長這樣。






我原本以為,一般的捷運禮儀是先下後上,心中抱怨對方沒禮貌卡在門前。
但在對方的眼中,我才是奇怪的一方,明明乖乖的排隊,卻被一個奇怪男子擋著不給進。

同樣一件事情,身在不同的角度,看法就會不一樣。
這樣的話大家都會講,可是在立場對立,且情緒在頭上的時候,要做得到可不容易啊。

不只是日常生活,臨床也很會遇到類似的狀況。

某次接班,接手了一個頭暈的病人。
住院醫師去看過後,回來跟我抱怨說,就是慢性老問題,但又不願意回去,來鬧的。
我默默點病歷來看,的確是來看過好幾次,但要說是急診常客,恐怕還差得遠。
去看過病人後,多了一些新資訊。回來再問一下住院醫師:「如果說這個病人的另一半,中風臥床,現在靠外勞照顧。病人原本在賣餅,因為要照顧另一半,也沒賣了,目前的經濟來源就只能靠當警衛的兒子。這次來急診,來回總共一千多的車錢,照顧另一半的外勞也被帶來了。聽完這些,你還覺得病人是來鬧的嗎?」

我能理解住院醫師的想法,手上的病人,能少一個是一個,當然希望能讓病人快點出院。
在不能如願的狀況下,情緒蒙蔽了雙眼,沒辦法從病人的角度看事情。
那要怎麼辦呢?

以下分享我的經驗:

平常多練習:


新聞上看到些社會事件,反正這是別人的事件,不如就試著從雙方的角度,想想為什麼當事人要做這件事,而對方後續又會有什麼反應。如果事件有後續,正好可以來檢驗自己的猜測。

避免先入為主:


真的遇到事件的時候,就算是立場對立,還是先不要先入為主,認為對方一定就是心懷叵測。可以藉由平常的練習,試著以第三者的角度重看一次,想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。

不要陷入對錯之爭:


正如上面的捷運事件,同一件事件,站在不同的角度,對錯就會有不同判斷。「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」,如果一直爭持對錯之爭,很可能會偏離原本的主題,反而達不到原本的目的。

面對自己情緒:


人當然會有情緒,如果強迫從自己的負面情緒,直接回到正常,那實在太難了。有一種情緒管理的技巧,叫情緒電梯,先認清自己當下的負情緒,憤怒、指責或不耐煩,再藉由情緒電梯的技巧,回到上一階來處理。不必要強求馬上回到正常,只需要比上一秒好,這樣就夠了。

話雖然這樣說,但真的遇到事情,有時候還是會暴衝,還需要更多修錬。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其他的經驗,可以來分享一下呢?
如果有的話,歡迎留言讓我也參考一下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