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

沒時間溝通,那你有時間上法院嗎? 「四賤客抵嘉,溝通變大咖心得」


根據研究顯示,80%的醫療糾紛起因於溝通不良。花點時間來溝通,可以省下以後的麻煩,而運用適當技巧的話,也不用太多時間。

【溝通是為了更好的關係】


課程一開始,蔡贀龍醫師就開宗明義的說,現今的醫療溝通必須擺脫原本的道德束縛,尋求更好的關係管理。

觀察最近某粉絲專頁的小孩打點滴事件,完全可以解釋這點。看完家屬整篇抱怨文,就算以家屬的片面說法來看,急診護理師的處理其實沒什麼問題,也符合醫療常規,結果還要花時間來應付家屬的申訴,這樣值得嗎?

事前的溝通,是為了減少以後的麻煩。急重症病人是急診日常,奧客也是(搞不好更多),學習處理奧客的技巧,快速處理掉,省下的時間就可以拿來處理其他的急重症病人。

【溝通不是爭對錯】


「為什麼不能住院?」、「為什麼還不能上病房?」、「檢查還要等多久?」,這些急診常見的爭執,都不是急診科醫護能夠決定的。常常聽到的回應是:「這是規定,我也沒辦法。」這話好像也沒錯,但實在很難讓人接受。正如上述的案例,爭執發生後,對錯已經不重要了。

陳浩業醫師分享了一個換美鈔的案例,因為手續費問題和行員起了些爭執,行員的回應類似:「這是規定,我也沒辦法,不然不要換。」後來接手主管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:「雖然有規定,我來想辦法,這樣好不好?」換了一個身份,我們更能體會這種感覺。行員的回應,就算最後不收手續費,我們離開還是會很不爽,搞不好還會去投訴。而對於主管的話,無論後續結果怎麼樣,心情上還是會比較好。

回到開頭,沒有醫師收住院是我的錯嗎?病房說還不能交班是我的錯嗎?檢查還沒輪到是我的錯嗎?很顯然都不是,但如果因此和病人或家屬吵起來,就變成是我的麻煩了。為什麼不好好應對,讓家屬比較能接受。像我們學弟雅欽就做得很好,遇到類似狀況,馬上在家屬面前拿起電話幫忙詢問,這樣一來的話,家屬的氣至少消一半。

那如果遇到無法溝通的呢?就微笑加沉默吧,試過就知道這多好用。

【做什麼比說什麼重要】


當你想和朋友出去,問另一半的意見,另一半斜眼看著你,用平淡的語氣說:「你去啊」。你真的敢去嗎?

「7:38:55法則」很多人都聽過,當言行不一的時候,對方更著重於非語言訊息所帶來的感受。醫師是少數能合法肢體接觸的職業,一定要好好把握這一點,理學檢查除了能鑑別診斷,也能拉近關係,例如聽診器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。蔡賢龍醫師在課堂上分享的案例也非常精采,沒有對病人說話,連動作都不向病人做的,就這樣讓一件衝突避免發生,這裡就不破梗了,有興趣的請把握下次開課機會。

【醫師也是可以生氣的】


課堂中,有一個有趣的活動:「一句話激怒你」。在現場最多人選的第一名是:「資料都在這裡,看電腦就知道。」(嚴格來說這是兩句話)

生氣不是問題,但不能壓抑在心裡面。劉劭穎醫師帶領著大家,思考為什麼對這些話而生氣,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情緒,找出生氣的背後原因,這才有機會化解情緒。

現場還有其他的句子,但有趣的是,雖然現場學員以急診科醫師為主,同質性相當高,但大家對同一句話的感受度異差很大。連同質性這麼高的一群人,也有這麼大的差異,更不用說病人或家屬了,他們的話不一定有針對性,大部分也不是要故意激怒醫師,從這個角度去想的話,好像也沒什麼好生氣的。

【不求戰但不畏戰】


溝通是為了減少麻煩,但不代表要任人宰割。

楊坤仁醫師介紹了好幾個實際過的案例,深入淺出的介紹臨床上該注意的重點。針對目前醫療糾紛最流行的爭議「告知說明」,臨床醫師要怎麼應對,到底要怎麼說,又要怎麼證明,提供了簡明的要點提示。又以親身經歷鼓勵大家,告醫療暴力一點都不困難,一定要爭取自己的權益。

楊醫師平常也發表很多文章,都收在這裡:http://doctor119.tw
很值得一看

【感謝】


看每年年會的聽課人數就知道,相對於醫學知識或技能的hard skill課程,溝通這類soft skil課程,在醫學課程中,是相對不熱門的。
還好這次由嘉義長庚蕭政廷主任主辦,邀請四位講師到嘉義來演講。當初一知道報名訊息,就立馬來搶名額,還好有報名成功。
再次感謝蔡贀龍醫師、陳浩業醫師、劉劭穎醫師和楊坤仁醫師醫師所帶來的精采課程。

#四賤客抵嘉
#溝通變大咖